PET中心: 87784645
核医学科: 87783866
总机: 0571-87783777
地址: 杭州市解放路88号
交通: K55/K56、335、K591、K536、809、K105、K106、49/K49、K351
  今日浏览:  11211
  累计浏览:  3404057
您的位置:首页>>中心新闻>>阅读新闻
看透脑的“心思”
( 发表时间:2014/10/15 9:13:49)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14年第5期出版“神经分子影像”专辑
    神经分子影像是神经科学领域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相对于反映脑结构和解剖信息为主的CT和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能够在脑内从分子水平直观地探测受体的运输、代谢和神经传递等的重要生理、病理过程,实现无损伤的实时成像。神经分子影像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和机理,定义疾病的生物标记分子,以及研发新的治疗对策;在神经科学领域,它正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Neuroscience Bulletin 2014年第5期(10月1日出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宏教授的组织下,针对这门新兴学科,出版了以“神经分子影像”为主题的专辑。
   
    本专辑包括了来自国内外多个医院和研究所的文章,主题涵盖神经分子影像在疾病、脑功能评价、中风治疗、痴呆的转化性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分子影像探针的设计等问题。来自德国马普神经科学研究所的Wolf-Dieter Heiss教授在开篇详细阐述了PET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PET能监测半暗区(penumbra)向临床中风症状的转变过程,为开发相应的治疗策略开辟道路;此外,对于一些慢性脑血管病如血管性痴呆,PET能检测出导致痴呆的代谢变化,并有助于鉴别血管性痴呆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来自日本国立神经和精神医疗研究中心的Etsuko Imabayashi教授和来自美国范斯坦医学研究所的Yilong Ma教授分别综述了神经统计成像在临床诊断痴呆上的转化性应用,以及帕金森病在PET和SPECT方面的病理生理特征。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田梅教授综述了利用PET技术在药物成瘾患者脑内多巴胺系统变化上的一些发现。此外,她的研究团队利用氟代脱氧葡萄糖PET观察到,抗癌药物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能抑制脑缺血大鼠的血管生成,提示在治疗近期患过缺血性中风的癌症病人时,需慎重选择此药物。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Yilong Cui教授综述了PET在研究偏头痛病理生理方面的一些应用;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Tadashi Watabe教授则利用18O PET分别研究了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引起的 “脑内盗血现象”的生理机制,以及测试了脑血流量/脑血容量比在生理状态下指示脑灌注压的可能性。
   
    神经分子影像强大的应用潜能需要不断地开发更加灵敏、特异、无创的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分子影像示踪剂),也需要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庞大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鉴于此,来自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的Peter Brust教授详细分析了用于神经受体成像的18F标记的放射示踪剂的开发策略;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Seongho Seo教授则介绍了图像分析(graphical analyses)的各种计算模型在用动态PET研究神经受体参数映射方面的不同应用。
   
    综上所述,神经分子影像这门交叉学科在它的发展道路上已逐渐展现出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它能实时、无创地监测脑内特定靶点的变化,在大脑生理、病理等方面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新的信息。希望Neuroscience Bulletin这期的“神经分子影像”专辑能让更多的神经科学家们了解这门新兴学科,同时也希望在脑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所帮助。
    欲知本期专辑的详细内容,请访问本刊网站:http://www.neurosci.cn或http://www.springer.com/biomed/neuroscience/journal/12264
   
                                                                             (Neuroscience Bulletin编辑部供稿)

打印此页 返回前页
浙江大学 杭州整形
Copyright @ 2006-2023 www.z2hospital.zj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0032378号-19     版权所有:浙医二院PET中心